close
在唱片業界算是後進的CBS SONY,培養出日本第一位的音樂大型聯合企業,將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的業績推上全美第一位。對軟件最瞭解的硬件企業“SONY”,是個秉持“以技術為基礎的企業公司”。
盛田昭夫,SONY公司的會長在談到SONY發展史時,將這一特點表露無遺:“這是一連串實現井深先生夢想的故事。”
SONY創辦者井深大先生,自太平洋戰爭前已是一位有名的科學傢、發明傢。盛田與井深是在赴任海軍技術將校研究所時認識的,盛田購並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後,在記者招待會上發表瞭下列的言論:‘由技術者所創立的SONY公司,是以軟件產業為契機。沒有軟件的硬件,是無法成為真正的大事業。”
為瞭擴大硬件事業,軟件事業是絕對必要的,這正是SONY公司長年以來的結論。投資龐大金額購並軟件企業的SONY,是對軟件產業最瞭解的公司。即使SONY在投入莫大金額,購並哥倫比亞電影公司之後,也絕對沒有讓硬件為主、軟件為副的理念崩壞。
一九八九年十月,SONY發表並購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後,在美國引起強烈的反響。在NEWS WEEK的頭條新聞上,將自由女神換上和服,標題是“日本購買瞭美國之魂”,在全美引起相當大的批評(因為哥倫比亞所制作的電影.片頭使用自由女神像)。盛田除瞭堂堂正正的反擊這類的言論外,並在日本的訪談中表示,對美國非常失望。
所謂失公司記帳軟體推薦望的背景是相當奧妙的。引起騷動的原因是日本和美國的部分人士也提出為什麼澳洲資本購並MGM/UA(米高梅)、二十世紀FOXS(福克斯)時並沒有人作任何批評,這根本就是種族歧視。
但是盛田並不是因為如此,才提出對美國失望的定論。盛田在談話中提到:“我在美國演講時,曾提到為什麼CA賣給法國人時,並沒有人說什麼,這是美國根本上的問題。我在孩提時候就很喜歡電氣,對收音機很癡狂。RCA是美國的高科技產業的代表,戰後的日本電子產業全部都是問RCA買專利權。因此對技術者出身的我來說,RCA才是代表美國靈魂的泉源。奇異公司購買瞭RCA研究所及RCA,其後又賣給法國企業。這對美國的產業才是一件不得瞭的事。美國的媒體應該對這個事實多加註目才對,檢討為什麼美國會失去RCA…”RCA被賣的時候完全不關心,SONY並購電影公司,才提出是美國之魂等言論,這是美國方面站不住腳的地方。媒體所註目的事,代表美國大眾的關心。美國人已將重心轉移至軟件事業,不制造東西,也不販賣東西。這也是美國持續赤字的決定性原因。但是這樣的討論,隻是談到美國經濟根本問題的表面而已,並無法切入真正的主題。
RCA賣掉,美國國民並未有任何危機意識。但是遠在東方的外國人卻因此而感嘆,這又象征瞭什麼?SONY自戰後秉持著“技術思想”,開創出一條象征著“技術立國的日本”道路,同時也將軟件定位予以表面化。盛田會長自豪的“MADE IN JAPAN”,事實上和SONY歷史也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從廢墟台中財務系統出發
就象並購哥倫比亞電影公司一樣,SONY一直站在時代高科技的領先地位。“模仿他人或其他公司,無法開創一條自己的道路,要做別人不做的事。”這個時候,SONY已確定向東京通信工業發展。打開記載SONY的歷史書,可以找到一段文章提到“東京通信工業”,這個名稱事實上就是SONY公司的前身。
戰敗的一九四五年(昭和二十年),創建人井深與戰前經營公司東京支店七位職員共同出資,在被B-29轟炸後的東京,日本橋白木屋百貨大樓的一個房間內設立瞭“東京通信研究所”(其後改為東京通信工業)。創建時全公司的財產不過是井深口袋裡的金錢而已。
製造業進銷存那是一個能夠吃飽就很瞭不起的時代,所以他們就先著手嘗試制作和飲食相關的產品,如電飯鍋、烤面包機等等,可是制作台中erp系統每樣東西都無法成功。最後,終於出現瞭第一件商品:電氣座墊。是一個將電線包在兩片佈料之間的產品,在小商店賣得相當好,對剛成立“東通研”來說,是非常珍貴的現金收入。
接下來制造的是與現在的SONY比較相關的“短波受信天線”。這個很容易裝在普通調幅收音機上面,用來接收短波訊號的設備賣得相當好,對未來SONY的發展巨頭正面的影響。
朝日新聞的“青鉛筆”專欄在一九四五年十月六日介紹井深們的奮鬥史。盛田回到鄉下後,剛好有人問他是否願意擔任東京大學的講師。看到朝日新聞專欄後,盛田借著到東京就職的機會,與井深再度見面。
井深的公司在東通研時代,經營上非常的困難,盛田一邊繼續擔任大學講師,一邊幫忙工作。隔年(一九四六年)“東京通訊研究所”改組為資本金十九萬日元,具有二十位職員的“東京通信工業株式會社”,在目前SONY總公司,也就是品川·禦殿山的位置設立瞭總公司和工廠。盛田辭去瞭講師的工作,專心在公司的工作上發展。當時的井深年紀三十八歲,盛田年僅二十五歲。
SONY飛躍的原點
創業不久,支撐“東通工(東京通信工業株式會社的簡稱)的就是制造修理收音機所用的配件。然而,縈繞在井深頭腦中的是制造自己品牌的產品。
當時SONY的產品是收音機,當然在公司也引起廣泛討論,是否該踏入制作收音機的行列。但是井深非常反對,主要原因是戰後收音機的廠商剛從戰爭的後遺癥慢慢復蘇,所以井深看好的是WIRE RECORDER(鋼絲磁氣錄音機)。不過當時具有制作WIRE的廠商,卻對井深的計劃沒有興趣。 不過這樣的結果反而比較好。井深在NHK上看到在日的美軍,使用剛問世的錄放音機,因此也開始開發錄放音機的制作。根據WIRE RECORDER的開發經驗,井深他們在短短幾天內就完成瞭試作品。
比較麻煩的是磁帶問題,不過在試驗後已成功完成。在開發著手兩年後的一九五零年,稱為G型的日本國產第一臺錄放音機終於商品化,開始上市銷售。雖然制作技術非常優秀,但是卻賣的不好;好產品不等於暢銷品,是井深們第一次學到的經驗。在大學剛畢業、職員薪水都未滿一萬日元的時代,以十七萬日元的價格出售,當然是過高瞭。
最先購買G型錄音機的是法院,而且還是一次訂二十臺,這是個破天荒的訂貨量,願因是當時法院很缺乏速記員。也因為這次的事件,讓盛田和井深瞭解到市場需求的重要性。其後G型慢慢的以公傢機關、學校為中心,開創出一條銷售網路。 錄音機漸漸小型輕量化,由H型到P型,然後還發展到M型錄音機。而在這個時候,G型錄音機更取得交流偏壓法的基本專利權,東通工開始獨占國內市場,並得到大量創業者的利潤。
認識半導體
收音機就是接收電波,根據電波將訊號調變增幅,讓人可以聽到聲音的機器。當時的增幅設備必須使用真空管;年輕一代的人可能已經沒看過真空管瞭,真空管的外型看起來象是一個電燈泡。所以使用真空管的傢電,體積都比較大。在一九四七年,美國貝爾研究所的博士,發明瞭奇跡般的電子組件。雖然體積象是牙簽尖端大小的固體,但卻擁有與真空管一樣功能。這就是半導體。井深和盛田已經註意到這個將來一定會獲得諾貝爾獎的技術。所以一九五二年,第一個到達美國的井深,知道貝爾研究所的後臺(WE)不久將會允許其他廠商擁有半導作的專利使用權。而當時擁有一百二十位員工的“東通工”,其中三分之一是優秀的技術者,集合他們的力量來完成半導體產品化的工作,是最適合的選擇。因此井深下定決心,一定要取得半導體的使用使用權。
次年的一九五二年,盛田昭夫(現在SONY會長)為瞭和WE簽約而赴美。盛田在自己的著作“MADE IN JAPAN”中,提到第一次到紐約的心境:“我第一次訪問美國時,被美國的幅原所震驚。所有的事情都是這麼大、這麼遠、這麼廣闊,而且是這麼的多樣化。想要在這樣國傢中梢售本公司的產品,簡直就是不可能的。我唯一的感覺,就是被美國所凌駕而已。”在盛田訪美時,東通工對半導體的未來完全不清楚;即使是WE也隻不過是將半導體用在助聽器上。但是井深和盛田,已決定將半導體使用於收音機。RCA戰前使用小型真空管所制造的收音機,隻能維括四小時,而且還是價格昂貴的電池,占去收音機空間的一大半。如果使用半導體的話,可以解決電力和電池大小的問題,生產出來將是劃時代的產品。井深和盛田已經想到,如果可以制造出攜帶型的收音機,一定可以創造新市場。盛田和WE簽完約後,到歐洲旅行。盛田後來提到,歐洲當時剛從戰爭復興,所以心情感覺上十分憂悶。有一天在德國某餐廳點冰淇凌時,盛田看到象是日本傘般的裝飾品。服務生帶點拍馬屁的神態說,這是你的國傢做的呢。可見全世界的人,對日本產品的認識僅止於此。帶給盛田夢想的是飛利浦工廠。荷蘭是個農業國傢,在這樣一個城市的角落,飛利浦博士完成他的理想,建成瞭一座世界性的現代化企業。盛田想:“我們應該也可以。”
世界上最小的收音機
技術者廢寢忘食努力的結果,在半導體上面投入瞭大量的研發費用,這也使得當時主要來往的銀行——三井銀行,嚇瞭一大跳。非常遺憾,世界第一位開發半導體收音機成功的公司不是SONY,而是由一九五四年美國REGEMCE公司完成。第二年SONY完成瞭日本第一臺半導體收音機TR-52。收集各方對性能的評價之後,美國公司隻有四成,SONY為五成,很明顯是SONY的勝利。而且美國公司的半導體是外制,而SONY是自行制造,讓技術者更加放心的擁有自信。
SONY的由來
SONY在英國設立歐洲總公司,是後來的事情。得到王立藝術學院榮譽金獎的盛田,在頒獎典禮上做瞭以下的致辭:“SONY一直在創造新的東西。”出席者聽瞭之後,覺得這句話充滿玄機,說不定其中也有人暗笑著,認為SONY不過是利用歐洲人的發明而成功的典型例子罷瞭。盛田的眼光慢慢掃視聽眾後,繼續說瞭下去:“所謂新的樂西,就‘SONY’這個名稱,與‘WALKMAN’同樣是新出現的英語。”此言一出,即使是在一個嚴肅莊嚴,滿是英國紳士的會場中,也造成一陣突如真來的笑聲。這樣的演講內容,會員紛紛提出應該頒發“高級英語會話的名譽證書”給盛田,可見英國人是個十分巨頭幽默感的民族。
SONY所制作的第一項產品,是日本第一次使用半導體開發而成的TR一52型收音機,但公司名稱並不象盛田在英國演講所說的命名。在TR一52外銷美國時,所使用的是TORT-SUKO(ト-ッ-コ日文的發音)這個名字,可能是覺得美國人會不喜歡嚴謹的發音,因此考慮要改品牌的名稱。這就象是TKK與東急地鐵使用的簡稱一樣,NHK、CBS的簡稱則與電視臺雷同,容易在大眾的心目中留下印象。當時東通工出售自行研發錄放音機錄音帶的名字為SONI—TAPE。英語的SONICI(音)是語源的拉丁語的SONUS的復數形,這個SONI和當時的流行語“SONNY BOY”(可愛小男孩)合而為一,則為SONNY,但為易於發音,所以將字母改為四個字,因此目前已聞名全世界的SONY就這樣誕生瞭。新的半導體收音機“TR-52”,也借著這個新名稱開始發光。當時甚至有上班族特地訂作大口袋的襯衫,以便放半導體收音機,一時間風靡全國。一九五八年正式將公司改名為“SONY株式會社”,同時股票也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
對品牌的執著
盛田第一次帶著刻上“SONY”名字的TR--52到美國去,以二十九點九五美元的價格跑遍各個零售店,但卻賣不出去。這個時候有一傢“BURORBA公司”訂瞭十萬個,但被盛田拒絕瞭。主要原因是這傢公司的條件,必須要SONY使用他們的商標在美國發售。當時的BURORBA公司是美國少數手表廠商,但盛田不願意成為衛星工廠。該公司員工向盛田表示,“本公司擁有五十年以上的歷史,並且是一個有傳統的公司。”但盛田也不客氣回答說:“本公司在五十年後一定不會輸給你,一定會成名。”然而不用經過五十年,結果已經很明顯瞭。知道BURORBA公司的隻有對手表有興趣的人。很諷刺的是,現在五十年代的BURORBA手表確實是十分有價值的,因為這樣的手表已經可以列入古董瞭。相形之下,SONY現在已經成為世界知名的品牌。“我對拒絕這樣的訂單,一點也不覺得可惜,相反的對自己的品牌反而有信心。”在當時10萬訂單簡直就象一個夢境,而盛田竟然拒絕瞭。因此很容易瞭解盛田在發現一個巧克力廠商利用SONY名稱推出產品而提出控告的心情。“商標是企業的生命,即使是排除萬難也要保護,我在平常都是這樣想的。商標、公司名稱必須負起責任,保證產品品質。因此使用他人一點一滴努力所建立的商標,也算是一種盜竊。我們絕對無法原諒這樣的小偷。”
幼年期的終結
SONY主張以“技術”為產品的象征,為瞭保護這個商標,盛田堅持一定要自己來銷售,所以必須在美國設立銷售公司。因此美國SONY(SONAM)在一九六零年誕生瞭,而在這同時,SONY也改組瞭瑞士日內瓦事務所,並設立歐洲現地銷售公司(SOSA)。一九五五年TR—55和一九五七年的TR--63出售後,SONY半導體收音機成為世界性的暢銷商吊。面對蜂湧而來的訂單,和無法等待的顧客,SONY根本就不需考慮成本,以空運直接送至全美國。就這樣,SONY在創業第十一年結束瞭幼年期,也奠定“日本·奇跡式的復興”掌旗手的根基。
新指導者
進入一九八零年後,錄相帶的BETA制式也進入被淘汰的階段,因而使SONY神話出現瞭陰影。接著是盛田收到巖間和夫社長猝死的惡訊。AV的不景氣,使SONY的存貨堆積如山,這也是創業以來,首度必須靠著節流方能平衡收支的難關。
這個時期就任社長的是大賀典夫。大賀社長當時受到特別的提拔,在一九八二年就任,對剛過五十多而已。出生於一九三零年一月二十九日,靜岡縣沼津市的大賀典夫,傢中是富裕的木材貿易商,而目是歌劇演員出身,擁有特殊經歷的人物。雖然BETA失敗原因無法—一細數,但最大的原因是軟件政策失敗。(指主要以SONY的BETA與松下的VHS為對立雙方的錄相機制式之爭中,SONY以失敗告終。)在錄相帶快速增加的時期,BETA軟件幾乎沒有成長。所以開發VHS的日本VICTOR公司,也自行參與制作電影、錄相帶等作品,而且在其旗下具有CIC VICTOR、BACK IN MUSIC等等,VICTOR產業具備瞭制作電影所需的各項能力;擁有這樣的力量,才能開展多樣化的可能性。
CBS能夠提供少數軟件。盛田會長在純粹是技術者的巖間社長過世後,提拔大賀社長,最主要還是因為大賀是最瞭解軟件的經營者,而對大賀就任社長具有相當大的期待。
SONY軟件部門的第一次嘗試成立CBS SONY,就是大賀所提出的構想。在一九六七年外資自由化的同時,美國最大的CBS唱片公司在日本找尋有能力開設子公司的夥伴。當時CBS向日本哥倫比亞提出這個構想時,尚未產生結論,最後則選擇在音響部門有實際成績,而目對軟件很有興趣的SONY公司對SONY來說這是一件大好事。如果擁有唱片部門的話,可以直接提升公司音響實力在世人心目中的印象。所以從一九六七年十月開始交涉,很快地便在十二月簽署合並公司的相關和約。一九六八年正式成立瞭CBS SONY公司,而以大賀為實質負責人。
外行人經商法的成功
有龐大企業為靠山,CBS SONY被唱片業界、負責監督的官方層層看守。根據日本行政指導法令,SONY不得以挖墻角的方式增加公司的人員,如唱片關系者、藝人等。大賀以不計學歷、年齡、性別,以前所未有的公開征求人才方式招兵買馬,總共有七千人報名,其中錄取的八十位人選中,並沒有所謂的“業界人員”。這個外行人台中庫存管理軟體組成的CBS SONY,以充滿合理性的作法,對古老的唱片界開啟瞭革命時代。
緊接著,獲得大明星支持,並設立SD部門的SONY,確立瞭獨特的招募系統,而誕生瞭不少藝人。將藝人從零來培養,對CBS SONY產生瞭高收益的體制。
SONY將唱針取消瞭
提供日本業界八成唱針的第一位廠商“NAGAOKA”,相信對於唱片略有認識的人,應該都很熟悉才對。然而一九九零年八月,NAGAOKA的解散,也是EP、LP唱片的終止符。SONY與荷蘭飛利浦合作開發CD,是SONY創建第八年的事,CD唱盤上市是一八八二年十月的事。在這之前的五日,大賀帶著剛完成的CD喝盤飛往希臘,和全世界的唱片公司一起開會。但是當時的唱片業界,包括美國的CBS唱片公司的反應都非常冷淡,對已經具有成熟市場的LP唱片公司來說,CD並不會引起大大的註意。業界的看法是,市面上不會出現一傢唱片店,會願意同時出售唱片和CD唱盤的。大傢都知道,CD比起唱片來說,音質相當好,而且體積小操作性佳,聲音是以光學方式自CD上讀取,毋須接觸,所以使用期限可說是接近半永久性的。
雖然CD的優點良多,但是唱片業者為保護現有的唱片市場,並非相當願意配合,所以還是不引人註目。也就是說,在這個階段必須靠著軟件來提供CD唱盤的導火線,此時發揮力量的就是CBS SONY。已經成長為廣受大眾喜愛的CBS,發揮瞭有力的效果。在硬件方面,八四年世界第一臺CD機器“DISKMAND—50”隨之上市。SONY挾著強力軟件戰略進攻市場後,造成瞭CD的暢銷程度有如火山爆發。在日本開始點火後,CD受歡迎的程度,也慢慢的滲透到全世界。最後CD還是將傳統唱片驅逐於市場之外。大賀後來說,如果不是有CBS的話,CD可能根本無法普及及。所以SONY又再度體會到軟件的重要性。經歷瞭BETA系統的敗退及CD的勝利,SONY終於漸漸的看重軟件。
一九八七年CBS SONY並購瞭母公司——美國CBS,總額為二十億美元(以當時的匯率約二千七百億日元)。當時雖然有人批評購買的價格太高,但CBS進入SONY集團後,第二年就創出買價以上的營業額,並有相當高的利益。並購企業成功的SONY,開始註意到影像方面的幣場,而要來美國SONY調查美國電影公司。
58C9A160AF9C38C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