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年以來,在銀監會及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河南銀監局圍繞中央及省委1號文件要求,積極引領全省銀行業精準對接農業供給側改革發力點,大力培育三農發展新動能,督促銀行業持續增加涉農貸款投放,擴大基礎金融服務覆蓋面,下放縣域分支機構業務審批權限,不斷優化三農金融服務。截至2017年4月末,全省銀行業涉農貸款1.57萬億元,較年初增加778.79億元;縣域貸款1.11萬億元,同比增加1119.7億元;下沉機構網點195個,充分發揮瞭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核心支撐作用。
以強農為基礎,推動農業台中財務軟體提質增效
一是優化結構。督導銀行業緊扣河南省穩糧、優經、擴飼的種養結構調整規劃,充分利用各自優勢、積極爭取信貸傾斜、不斷優化業務流程,加大對糧食生產核心區、功能區和花生、草畜、林果等重要農產品的支持力度,因地制宜制定金融服務方案,助力構建糧經飼協調發展的三元種植結構。截至2017年4月末,全省銀行業發放優質小麥生產經營貸款112.51億元,花生、草畜、傢禽等生產經營貸款251.98億元,林果生產經營貸款37.44億元,分別較年初增加9.93億元、23.19億元、2.15億元,有力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二是培育特色。指導銀行業圍繞“一縣一業、一行一品”特色發展思路,深入研究地方特色農業產業,支持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促進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轉化,增強農業自我發展能力和經濟實力。截至2017年4月末,全省銀行業發放特色雜糧、茶葉、煙葉、食用菌、中藥材和特色養殖等產業貸款77.73億元,以核桃、油茶、油用牡丹為主的木本油料基地建設貸款9.14億元,珍貴樹種用材林、苗木花卉、森林食品等綠色產業貸款70.07億元,有效支持地方特色產業做大做強。三是擴大出口。引導銀行業針對產加銷一體化的大型農業企業和涉外農業企業,通過貿易融資、內保外貸、信用證、福費廷、投資顧問、全球現金流管理等金融產品和服務,為出口農產品、涉農對外投資提供金融服務。截至2017年4月末,全省銀行業發放特色農產品出口貸款8.86億元,農產品出口種養基地和進出口集散地建設貸款0.62億元,農業裝備、生產資料等優勢產能“走出去”貸款6億元,並積極支持境外生產基地和加工倉儲物流設施建設,有效提升省內農產品國際競爭力。
以服務為宗旨,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一是完善配套金融服務。鼓勵銀行業通過項目融資、銀團貸款、並購貸款、訂單融資和應收賬款融資等金融服務,支持企業通過項目實施、兼並重組、改革改制等方式,加快農業產業化集群創新、提升和拓展,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體系建設,著力打造一批知名企業和品牌。截至2017年4月末,全省銀行業共支持200多個農業產業化集群,投放貸款316.81億元,速凍食品、方便食品、休閑食品等主食產業化貸款75.37億元,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體系建設貸款74.33億元。二是拓寬金融服務范圍。全省銀行業金融機構通過“下沉服務,下設網點,下配人員”,將金融服務向社區、鄉鎮,特別是貧困地區及金融服務空白村延伸,著力解決“最後一公裡”問題。去年年末,全省配備標準化金融服務網點的貧困縣鄉鎮數達698個,較年初增加118個,占貧困縣鄉鎮總數的99.6%,較年初提升13.9個百分點,基本實現全覆蓋;貧困縣機具服務覆蓋率達85.6%;全省1841個鄉鎮已全面實現金融服務全覆蓋,行政村金融服務覆蓋率達到93.1%,比年初提高3.03個百分點。安陽、濮陽、平頂山、新鄉、濟源、鶴壁六市已率先實現農村基礎金融服務“村村通”。農村金融服務的便利性和可得性大大提高。三是強化綠色金融服務。督促銀行業通過信貸、“三農”金融債、PPP融資等新型金融工具,將支持農業農村清潔生產、農業節水工程建設和農業環境污染治理作為當前和今後“三農”發展的重點,大力支持節水農業、循環農業和有機農業發展,探索銀行結算系統對接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的有效路徑,著力打造綠色金融服務“三農”體系。截至2017年4月末,全省銀行業發放農業農村清潔生產貸款3.07億元,農業節水工程建設貸款1.22億元,農業環境污染治理貸款43.93億元,助力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以創新為驅動,促進產業融合發展
一是引導銀行業依托“互聯網+龍頭企業+農戶”模式,為產業鏈客戶嵌入便捷支付、小額信貸、理財等金融服務,助力農業初級生產、深加工、流通銷售“一條龍”服務。二是充分發揮“互聯網+電商平臺”作用,支持“三農”客戶通過自建或與第三方電商平臺合作,使消費和生產直接對接,服務農產品上行;支持“三農”客戶在線購買農資、生活必需品,實現消費品下行。截至2017年4月末,全省銀行業發放農村“互聯網+”平臺建設和縣以下物流配送體系建設貸款合計7.44億元。三是支持銀行業利用“銀行+旅遊”“銀行+生態”等模式,推進金融與農村休閑度假、旅遊觀光、健康養老、文化創意等產業深入融合,通過旅遊門票收費權、交通收費權質押貸款、產業合作基金等模式,支持大別山、伏牛山、太行山等地區因地制宜發展溝域經濟和鄭州、洛陽等地區發展都市生態農業園區,深度挖掘農業多種經濟功能。截至2017年4月末,全省銀行業累計推出“農傢樂”、“速貸通”、“一傢親”等二十餘種貸款品種,投放貸款99.96億元,有力地支持瞭鄉村休閑旅遊業和都市生態農業園區發展。
以改革為支撐,激活農村金融市台中庫存管理系統場
為充分發揮農合機構支農主力軍作用,河南銀監局將農信社改革、發展和監管工作作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和“一號工程”,大力培育合格農村市場主體,激活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金融活水。自省政府2015年出臺農商行組建三年工作專項方案以來,在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全省已組建農商銀行達76傢(含批準籌建),占全省農合機構數量55%,其中獲批開業63傢,獲批籌建13傢,還有十多傢已報我局審核。洛陽、開封實現農商行全覆蓋,鄭州、許昌、三門峽、鶴壁、安陽等市改革工作也近全面完成。通過改革,農商行股本得到充實、股權結構優化、優秀股東參與到法人治理,為建設現代銀行制度奠定瞭基礎。已組建農商行示范引領作用不斷加大,推動全省農合機構主要監管指標大幅提升、經營狀況大幅優化,在全國的位次也由倒數提升到瞭20多名。全省農合機構資產總額達到14981億元,較2014年末增長57%,實現凈利潤(2016年末)145.12億元,較2014年末增長40.99%。資產規模全國第6,資本充足率增幅(3月末)全國第2,撥備覆蓋率增幅全國第2,不良貸款率降幅全國第2,資產利潤率(3月末)全國第2。目前,全省農合機構資產、負債、存貸款餘額及增加額持續位居全省銀行業首位,涉農貸款占全省銀行業三分之一以上,扶貧小額貸款占全省銀行業三分之二。我省農信社改制組建農商行,始終做到瞭三個堅持、三個增強:即:堅持縣域行社的法人地位、堅持支持“三農”的市場定位、堅持農信社體系完整性、增強公司治理、增強經營管理能力、增強金融服務水平,為“金融豫軍”發展壯大和全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貢獻瞭巨大力量。
在推動縣級聯社改革的同時,省聯社改革也同步啟動。按照中央“淡出行政管理、強化服務職能”的要求,對管理體制、內設機構、薪酬體系等進行全面改革,實施差異化管理,全面啟動市辦撤銷和審計中心設立工作。截至目前,3個市辦完成撤銷,9個審計中心全部建立,省聯社履職規范化大幅提升。
以需求為導向,助力農民創業致富
一是對接創業需求。督導銀行業主動對接國傢農業科技園區、創業孵化基地、創客服務平臺、返鄉創業人員的金融需求,通過專利權質押貸款、“廠商+經銷商+農戶+租賃公司”等業務模式,支持農業科技創新推廣工作,為返鄉下鄉人員發展規模種養業、特色農業、林下經濟、庭院經濟和高校畢業生、企業主、農業科技人員、留學歸國人員等各類人才到農村創業創新提供金融服務。據統計,截至2017年4月末,全省銀行業已與13傢國傢農業科技園區建立戰略合作協議,為50多傢創業孵化基地、創客服務平臺提供服務,農業科技研發貸款29.22億元,農村農業創業創新貸款101.14億元。二是對接富農需求。引導銀行業圍繞農業龍頭企業、傢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規模主體金融需求,通過“銀行+龍頭企業+農戶”等方式,開展在線供應鏈融資、傢庭農產貸款等融資產品創新,為農業產業鏈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截至2017年4月末,全省銀行業發放傢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種養大戶、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243.11億元,糧食收儲、烘幹設施貸款53.69億元,供銷、糧食、郵政、農機等產業鏈貸款27.61億元,分別較年初增加瞭21.64億元、2.11億元和1.74億元,全力支持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三是普及金融知識。依托“金融知識下鄉”和“監管政策台中財務系統進基層行”等品牌,加強防范非法集資、電信詐騙等金融知識在農村地區的普及,大力開展新產品、新業務、新服務方式的宣傳推廣,增強涉農金融服務特別是新科技服務的接受度,做到既送資金又送知識。
以資金為紐帶,補齊農村金融短板。
一是督促銀行業認真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和助力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建設工程實施,大力推廣“三權”抵押貸款,為重點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農村土地流轉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供金融服務。截至2017年4月末,全省銀行業發放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貸款230.97億元;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山洪災害防治工程、重大水利灌溉工程建設貸款72.83億元;124傢縣域支行在長垣縣、滑縣等11個縣(市)試點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累計投放貸款6.17億元。二是指導銀行業機構深化與金融同業、各級地方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的溝通合作,加強銀保合作和銀政保合作、完善風險保障機制和風險補償機制。協助省政府創新財政資金使用方式,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設立農業農村發展投資基金,健全農業信貸擔保體系,推進省級農業信貸擔保機構向市縣延伸等方式,撬動更多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據統計,在多方共同推動下,我省先後建成農業開發產業投資基金、現代農業發展基金、農業投資信托基金等三十餘種,涉及金額超過500億元。三是督導銀行業在堅持落實好產業扶貧金融服務、扶貧項目開發等措施的同時,將小額信貸作為落實金融精準扶貧的主要抓手,重點對全省建檔立卡貧困戶實行小額信貸分片包幹責任制,對全省有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縣(市、區)和鄉鎮(街道辦)均明確一傢主要責任銀行,確保扶貧小額信貸精準落地,實現瞭金融服務責任對全省18個省轄市、146個縣(或市)、2087個鄉鎮(或區)、6522個貧困村、130萬建檔立卡貧困戶、430萬貧困人口的全覆蓋。截至2017年4月末,全省銀行業扶貧小額信貸餘額達79億元,為23萬貧困人口提供瞭資金支持。
農信社:始終保持農業供給側改革金融主力軍地位
作為支農主力軍和金融豫軍的重要組成部分,河南省農信社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牢牢秉持服務“三農”的宗旨,堅持立足縣域和支農支小的戰略定位,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基礎、以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以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為目標,著力支持農業供給側改革,加大信貸資金投放力度,破解“三農”發展難題,促進瞭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穩定,有力地支持瞭地方經濟發展。
截至2017年4月末,全省農信社存貸款餘額分別達到11733億元、6318億元,較年初分別增加1182億元、300億元;存貸款市場份額分別占全省銀行業機構的20.51%、16.31%,均居全省銀行業機構首位;涉農貸款餘額5599億元,較年初增加236億元,涉農貸款餘額占貸款總額的88.61%,為我省“三農”發展提供瞭強有力的金融支撐。
“好想你棗業”和“雛鷹農牧”在新鄭農商銀行的一手扶持下,逐步發展成為上市的龍頭企業。以這兩傢國傢級農業產業化龍頭公司為依托,發展起來的“紅棗產業鏈”和“畜禽養殖產業鏈”是當地目前最龐大的兩條產業鏈。新鄭農商銀行針對產業鏈研發瞭“龍騰e貸 勤致富”、“龍騰e貸 棗致富”信貸產品,扶持產業鏈上下遊企業的發展,獲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截至目前,新鄭農商行發放“勤致富”貸款達28億元,滿足瞭轄內90%的畜禽養殖企業及農戶的資金需求,累計帶動3萬多轄內及周邊縣市就業困難人員實現致富夢想,累計安置再就業人員達5萬餘人。發放“棗致富”貸款18億元,催生出200多傢大棗深加工小微企業,帶動轄內近萬戶從事大棗規模種植、商貿物流和深加工的農民走上瞭致富道路。
鄢陵縣某綠化工程有限公司在鄢陵農商銀行的支持下,近幾年來不斷發展壯大。2017年,鄢陵農商銀行向該公司投放1300萬元信貸資金用於其向旅遊觀光轉型。目前,該公司新成立的五彩大地觀光休閑旅遊區正經營地如火如荼。該觀光休閑旅遊區是以田園花海觀光、婚慶禮儀基地、寫生影視拍攝、花卉農耕文化展示為核心內容的特色旅遊區,今年遊客接待量預計將突破500萬人次,提供就業崗位一萬多個。
鄧州某林果種植專業合作社2014年計劃擴大生產規模,但由於缺乏有效抵押物,流動資金異常緊張。鄧州聯社經過考察,向其發放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100萬元,緩解瞭其資金緊張局面。經過幾年的發展,該合作社已成為豫西南規模最大的香菇生產企業,生產的“丹水田園”牌香菇入選市級名優特產品,與北京西城區建立瞭“農超”對口合作關系,走進瞭北京市場,深受北京市民的青睞和好評。
農業銀行:立足全方位服務“三農” 助力農業供給側改革
按照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農業銀行河南省分行以支持“大三農”、“新三農”、“特色三農”客戶為重點,全力支持農業結構調整,用心用情用力做好“三農”金融服務。
一是加強與政府職能部門合作,支持縣域民生類大項目建設。近年來,河南農行積極探索,強化與政府職能部門的溝通合作,加大對縣域新型城鎮化、基礎設施、水利建設、民生工程、旅遊等重點領域大項目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動水利、交通、基礎設施等民生類大客戶大項目營銷,實現瞭縣域資產業務的突破式發展,增量創歷史新高。今年以來,累計審批縣域政府購買服務項目52個、金額146.17億元,已投放項目41個、金額80.34億元。
二是拓展互聯網服務“三農”模式,促進金融服務全面覆蓋。河南農行適應服務“三農”新形勢,加快推進“金穗惠農通”工程與互聯網金融平臺對接,挖掘和發揮工程渠道作用,提高工程價值創造力和品牌影響力。以“農銀E管傢”對商品管理的管傢式服務為切入點,為農戶提供商品采購、訂單管理、盤點核算等電商基礎功能,解決農村微型商超在商品進銷存管理方面的短板。順應新時期互聯網金融發展趨勢,打造農戶貸款批量化服務新模式,推出基於“互聯網+大數據”的“金穗快農貸”產品,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實現系統自動審查審批、自助用信、快速到賬、隨借隨還。穩步對接農業部“信息進村入戶”工程。“信息進村入戶”是農業部在全國推廣實施的一項民生工程,通過積極對接省農業廳,緊跟農業部門對“信息進村入戶”工程的安排部署和實施進度,逐步實現支付功能嵌入和平臺對接,實現政銀合作共贏。
三是創新“三位一體”服務模式,助力河南脫貧攻堅。在農行和當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蘭考農行創新實施瞭“政府風險補償金+農行+涉農客戶”的金融扶貧蘭考模式。蘭考縣支行與蘭考縣扶貧辦、財政局、畜牧局分別簽訂瞭《蘭考縣政銀扶貧富民工程合作協議》、《蘭考縣畜牧合作組織擔保貸款協議》,蘭考縣政府連續三年,每年拿出1000萬元財政扶貧資金設立風險補償基金。農行按照風險補償基金額度放大10倍發放貧困農戶和有貧困戶參與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小企業貸款。目前通過“蘭考模式”累計發放扶貧貸款274筆,金額10225萬元;發放畜牧組織擔保貸款134筆,金額683萬元;完成“產業發展信用貸”入戶調查269戶,為157戶建立瞭信用等級。該模式累計帶動4000餘名建檔立卡貧困戶穩定脫貧,實現農村貧困勞動力850人“傢門口”就業,獲得社會各界一致好評。經過總結金融扶貧“蘭考模式”經驗,河南農行積極探索並推廣建立“風險補償基金+扶貧企業或貧困戶”、“政府性融資擔保公司+扶貧企業或貧困戶”、“財政直補資金+貧困戶”等政府增信機制,信陽新縣支行正推進“風險補償金+農業保險+貧困戶”的“金穗扶貧貸”;光山縣支行根據當地沖絨、電商產業發達特點,推進“風險補償金+充絨扶貧貸+電商扶貧貸”。截至3月末,蘭考、滑縣、固始、光山、新縣、伊川等13個縣在“政府增信”模式上取得瞭明顯成效,當地政府已建立風險補償金8475萬元,已發放貸款1.53億元。
郵儲銀行:開辟金融支持農業供給側改革新領地
自成立以來,郵儲銀行河南省分行堅持大型零售商業銀行戰略定位,充分發揮自身網絡優勢,深耕“三農”金融領域,不斷創新“三農”金融產品和服務,持續提升“三農”金融服務水平。
一是爭取政策,金融支持網絡不斷擴展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支持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建立三農金融事業部,打造專業化為農服務體系”。作為系統內首批試點分行,郵儲銀行河南省分行率先實施三農金融事業部改革,建立瞭省市縣三級組織架構、專業的財務核算體系、專項的資源配置政策、獨立的績效考核機制、垂直的審查審批體系,有效提升瞭“三農”金融服務能力。目前,郵儲銀行河南省分行在全省縣域地區建立瞭1901個營業網點、388個信貸專營機構和53個小企業營業機構。圍繞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將省內國傢現代農業示范區內的新鄭、永城、溫縣等18傢一級支行建設為第一批總行級現代農業示范區特色支行。圍繞小微企業集群式、鏈式發展的新特點,將蘭考、固始、淮濱、沈丘等13傢支行打造成為總行級小微企業特色支行。
二是搭建平臺,大力推動現代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多虧政府和銀行的支持,合作社發展的越來越紅火,我想再建幾處冰庫、酒窖,自己做果汁和果酒的深加工,讓咱的本土品牌走出去!再建個采摘園,打造一個集種植、深加工、采摘、酒釀、農傢樂為一體的農業生產觀光園區,郵儲銀行就是我們種植園擴大發展的堅強後盾,你們還得繼續給我們信貸支持啊。” 蘭考縣某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邵某笑著對郵儲銀行信貸員說。
為破解三農缺乏抵押品造成的融資難題、滿足不同層次的客戶群體融資需求,郵儲銀行河南省分行積極搭建銀政、銀擔、銀企合作平臺,創新金融服務模式。今年以來,該行與省農開投資擔保公司合作,在蘭考等13個縣開展瞭“財政支持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發展創新融資風險補償試點工作”;與省農信擔保公司合作,在全省創新推出“四位一體”業務模式,全力支持新型農業主體發展。老邵正是郵儲銀行河南省分行“政銀擔”貸款模式的受益者之一。
事實上,該模式已經在服務“三農”、服務“小微”領域得到瞭廣泛應用,合作范圍也已拓展到瞭銀政、銀企、銀擔、銀協、銀保等多個領域。此外,為滿足傢庭農場(專業大戶)貸款、農民專業台中財務管理系統合作社以及種植大戶的資金需求,郵儲銀行河南省分行積極研發瞭“畜牧貸”、“惠農貸”、“富農貸”等新產品,並將專業大戶單筆貸款最高額度提高至500萬元,有力支持瞭現代農業的規模化經營。截至4月末,累計發放傢庭農場(專業大戶)貸款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26.15億元,支持瞭5644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
三是暢通渠道,持續做好基礎金融台中庫存軟體服務
郵儲銀行河南省分行持續優化金融服務渠道,全省2293個網點中,79.4%分佈在縣及縣以下農村地區,縣域個人客戶達到5706.46萬,累計佈放自助設備近5000臺,助農金融服務點2.13萬個。做好惠農代收代付服務,累計代繳新農保保費300萬筆、4億元,累計代發新農保保費5500萬筆、50億元;拓展農民支付渠道,推出異地務工人員特色借記卡“鄉情卡”;改善農村支付環境,推廣手機銀行、電視銀行、電話銀行、微信銀行等電子渠道應用。截至4月末,該行電子銀行結存客戶數超過1700萬戶。
正文已結束,您可以按alt+4進行評論
58C9A160AF9C38C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